“超大份”餐飲自帶營銷專欄
1967年4月22日,賓夕法尼亞州尤寧敦市的一家麥當勞加盟商Jim Delligatti賣出了第一個巨無霸。
沒想到,這個由他發(fā)明的雙層漢堡新產(chǎn)品很受顧客喜歡,迅速成為這家麥當勞的銷量支柱,給麥當勞帶來巨大的成功,甚至成為美國象征的一部分。
50年過去了,“巨無霸”一直作為麥當勞的旗艦產(chǎn)品在全世界銷售。在中國,吃巨無霸漢堡一度是一種新奇體驗,現(xiàn)在也是主力產(chǎn)品,圍繞巨無霸的營銷持續(xù)不斷。
筷玩思維認為,對于“巨大”、“超大份”的賣點,無論哪個國家、哪個時代,都是最能擊中消費者心中購買欲望的利箭,也是餐飲界屢試不爽的吸睛王,即使在如今崇尚健康飲食、適度消費的大環(huán)境下,同樣具有高效的營銷效果,至于怎么打好“超大份”產(chǎn)品這張牌,也更加考驗經(jīng)營者的智慧。
風行50年的持續(xù)爆品,麥當勞的“巨無霸”
漢堡王的出現(xiàn),正是美國快餐業(yè)快速增長、競爭激烈的時候。當時,麥當勞還落后于漢堡王Burger King,漢堡王以“漢堡越大,漢堡越好”、“請用雙手拿”的廣告語來宣傳自己的皇堡(Whopper)。
為了打敗同期的Whopper大漢堡,特許加盟商之一的Delligatti花了幾周時間研究專門用于新口味的醬料,并在他的堅持下,麥當勞才同意在他的店里試一試。
其它配料可以通過當時的廣告詞得知:“雙層牛肉巨無霸,醬汁洋蔥夾青瓜,吉士生菜加芝麻,人人吃過笑哈哈?!?/span>
廣告部門的作用的確不可忽視。一開始巨無霸還不叫巨無霸,而是“貴族”(the Aristocrat)和“藍絲帶漢堡”(the Blue Ribbon Burger)這樣斯文的名字。最后麥當勞廣告部門的秘書Esther Glickstein Rose終于想出了一個好名字:Big Mac。
巨無霸推出之后大受歡迎,Delligatti的麥當勞銷量上漲了12%,麥當勞因此同意Delligatti在他的另外幾家麥當勞餐廳里推行巨無霸,獲得了同樣的結果。然后又在美國的其它地方測試巨無霸,依然賣得很好。
麥當勞在賓州經(jīng)營的47個加盟店的營業(yè)額直線上升。1968年,麥當勞把巨無霸加進了它在全國各地的連鎖店的菜單上。
因為巨無霸銷售范圍廣,產(chǎn)品又足夠標準化,其價格還成為了一種經(jīng)濟衡量指標——1986年9月的《經(jīng)濟學人》推出了“巨無霸指數(shù)”(Big Mac index),來比較每個國家的貨幣競爭力。
據(jù)麥當勞統(tǒng)計,在巨無霸漢堡誕生40周年時,其全球銷量大概是5.5億個,每秒鐘賣出17個,是不折不扣的持續(xù)爆款。
50年過去了,巨無霸還在,但為了讓它更加年輕,麥當勞也在不斷出更多的花招,比如增加兩種不同型號的巨無霸:小巨無霸(Mac Jr)和巨型巨無霸(Grand Mac),后者有兩層更大的肉餅。
時代在發(fā)生變化,消費訴求也更加多元化,但如今人們購買巨無霸,卻依然在尋找“超大份”、“肉厚料多”帶來的驚喜感和滿足感。
而這種大份量滿足感一旦失去,副作用也顯而易見。在中國,巨無霸如今在用料上縮水,被顧客指責“跟普通漢堡一樣大”、“一個根本吃不飽”,大大影響了巨無霸和麥當勞的品牌,原先的營銷價值也漸漸消失了。
而漢堡王的“超大漢堡”則逐漸把這個優(yōu)勢奪了回來——升級后的皇堡Big King比巨無霸大了一圈,于是一提起大漢堡,不再是麥當勞巨無霸,而是漢堡王的更讓消費者覺得名副其實。
最終,業(yè)界最大漢堡之爭,爭的不是誰家的漢堡更大,而是更大漢堡帶來的營銷效果和品牌效應。
日本快餐界盛行“超大份”,是刺激購買欲第一大原則
超大份的巨無霸漢堡出現(xiàn)在美國很好理解,歐美人對于食物份量的追求跟他們的飲食習慣是一致的。然而其它地域,比如亞洲,特別是以精簡飲食著稱的日本,對于超大份可就沒那么歡迎了吧?
事實卻是,日本的快餐店常常用超大份作為招牌菜品推出,并且十分受民眾歡迎。如今超大份已經(jīng)是日本餐飲界中奉行的刺激購買欲首要原則。
被稱為“東大生御用拉面店”的“千里眼”拉面,被厚厚的豆芽菜和肉片覆蓋,只需1000日元左右。
福島縣白河市的Asunaro食堂的巨無霸炸豬排蓋飯,價格為2580日元,蓋飯上的雞蛋炸豬排份量是一般的6倍左右;東京早稻田的“肉丼”餐廳,為滿足生活費有限的大學生制作的超大份牛肉蓋飯,視覺效果更是驚奇。
有趣的是,這些推出巨星餐的餐廳,對于吃完一份餐的客人會有獎勵,而對于沒吃完的,還會有懲罰。
比如東京市郊的蕎麥面店“福六十”的名吃“特大巨無霸炸蝦蓋飯”(3980日元)使用了大個頭的大蝦和大量的蔬菜天婦羅;“巨無霸散壽司”Matsukura(3560日元)在約700克的醋米飯上盛滿了各種海鮮——如果能吃干凈,客人就能領取價值800日元的餐券。
位于京都市繁華街區(qū)的Karafune屋咖啡三條本店的“巨無霸百匯”(10000日元)是6-10個人的份量,需要提前3天預訂,里面放入了各種時令水果以及意大利產(chǎn)奶油,全部吃完的顧客可以拍張照片作為紀念掛在墻上。
而一份700日元的火山醬油拉面,面條的分量是12斤,挑戰(zhàn)成功者可以永久免費吃這家的醬油拉面,而吃剩下了的話,則要罰款2000日元。
超大號巨型食物的出現(xiàn),和日本講究精致、量少的飲食文化習慣完全相左,但這種強烈的反差卻在商業(yè)上取得極高的關注度,巨型餐食都成為了各自餐廳的明星食物。
靠“超大份”賺錢只是一種思路,靠它吸睛才是高招
筷玩思維注意到,日本快餐店推行巨型餐從2010年左右就開始了,至今有很多已經(jīng)成為名品,并且不斷有新品誕生,菜單中有幾個“巨無霸”已經(jīng)成為許多快餐廳的常態(tài)。
從價格與價值的關系來看,巨型餐份量大,價格也高,并不是賠錢買賣。但很多餐廳都是以“挑戰(zhàn)”的角度推出的這些特型產(chǎn)品,隨著挑戰(zhàn)成功人數(shù)不斷增多,商家還會繼續(xù)加量但不加價,所以賣得越多、賠得越多的情況也是有的。
此時,單份餐是賺是賠已經(jīng)不重要,商家期待的并非一餐的收益,而是巨型餐讓顧客產(chǎn)生好奇感,進而帶來的廣告效應。
除此之外,就是挑戰(zhàn)本身的成就感。很多食客是為了挑戰(zhàn)而來的,無論成功還是失敗,都可以成為社交話題。不論是挑戰(zhàn)成功了一份“超級蓋飯”還是挑戰(zhàn)失敗被罰了錢,在對用餐社交價值越來越明顯的當下,絕對都是極好的素材。
即使沒有賞罰,超大份也自帶聚焦光環(huán),視覺效果驚人的“巨無霸”往往能夠霸屏顧客的朋友圈。
超大份帶來的流量效應也早已經(jīng)影響了國內餐飲人,海鮮巨輪、巨人披薩、巨無霸羊肉串、XXLsize冰淇淋、超大號麻球、巨型油條……
傳統(tǒng)上,巨型食物也都出現(xiàn)在宴請、聚會餐飲中,順德有名的“四人抬大魚”就是傳統(tǒng)的“巨無霸”大菜,里面葷素搭配,包含大頭魚、扇貝、鮑魚、蝦和各種蔬菜,菜上桌時店家要讓四個伙計抬上來,還要敲鑼打鼓,很有助興氣氛。
這些超大份餐品,有的僅在特殊時段供應,有的則是餐廳的招牌菜長期列入菜單,最終的目的,都是吸引消費者關注,營造用餐氣氛,帶動更多的消費。
不過,要達到最好的營銷效果,首先“巨無霸”要足夠大,端上桌時要能調動起客人的興奮感,其次本身的美味還是要保證的。至于怎么花式營銷,就要充分結合餐品的特色和餐廳整體的定位。
麥當勞把“超大份”這張牌打了50年,已經(jīng)證明特大份量餐食對快餐店提升整體經(jīng)營的奇效,日本快餐業(yè)則已經(jīng)進入利用“巨無霸”做營銷的新階段。國內目前還沒有特別典型的案例,不過各種嘗試已經(jīng)開始,誰將成為新一代“巨無霸”,將會是一個有趣的問題。
其實超級巨無霸也并非必須,只要從保證充足分量這一點做起,就可以比競爭者有優(yōu)勢了。
本文來源:筷玩思維 ,由餐飲界m.thebridgeofsanluisrey.com整編報道,轉載請注明來源!
1.餐飲界遵循行業(yè)規(guī)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2.餐飲界的原創(chuàng)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餐飲界"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餐飲界或將追究責任;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(jīng)餐飲界編輯修改或補充。
媒體官方合作